top of page
搜尋


把復健帶回家,居家復健怎麼開始?專訪晁禾醫療林昶霆執行長
晁禾醫療執行長林昶霆,是一位從臨床出發、跨界到創業的職能治療師。他投入醫療產業超過十年,從醫療器材代理、硬體研發製造到數位復健軟體開發,致力於打造一個能讓復健「更貼近生活」的環境。 林昶霆的核心理念是: 讓長輩回到家中後,仍能持續、安全地訓練,並享受進步的成就感。 在他的團隊晁禾醫療中,整合了臨床專業、科技應用與教育服務,從居家輔具評估、復健動線設計,到導入 VR、3D 偵測與遠距追蹤系統,全面串起醫院與居家的照護鏈。 他笑著說:「我希望讓復健成為一件愉快的事,不只是治療,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線上收聽訪談: 居家復健的三大核心:目標、情境、預算 對林昶霆而言,居家復健不是單純地「把醫院的運動帶回家」,而是一個需要整體規劃的系統。他將其拆解為三個核心: 目標、情境、預算 : 第一步是 明確的目標設定 。他舉例,對於中風或術後的長輩,治療師會根據恢復期別與功能需求,設定可衡量的階段目標,例如:一週能從助行器轉為單點拐、一個月內增加肩關節活動角度 30 度等。 第二步是 情境化的環境設計 。晁禾醫療團隊會根據家中的空間動線,分別設計床邊、客廳、走


從居家醫療整合到日照中心的專業連動:瑞之盟醫事專業整合服務,長照3.0實踐之路
台灣正邁向超高齡社會,幾乎每個家庭都有可能會去面對某種形式的「長照現實」——父母腳力退化、伴侶中風、孩子在工作與照顧之間奔波。在這樣的社會轉折點上,照顧不只是醫療行為,更是生活重建。 越來越多家庭面臨長者失能、慢性病、或因疾病導致行動受限的照護挑戰,但多數人在面臨照顧時仍陷入兩難:醫療院所離家太遠、社區資源太少、家屬負擔太重。 線上收聽: 長照3.0不只是制度,而是一場生活革命 政府推行的長照3.0 即將在2026年上路,核心精神是要實現「健康老化、在地安老、安寧善終」願景,而這其中涉及到跨領域、跨部會、公私協力的重要社會工程,未來,「專業能不能真正進到家裡」將成為關鍵問題。 瑞之盟體系執行長邵健容與財務主管朱奕瑋,在牙驛通〈居家醫療長照做什麼〉節目中分享,他們整合營養、職能、語言、物理、呼吸、藥師、心理等十職類專業,把過去分散的服務重新串聯起來,正好就是在實踐「長照3.0」計畫,要讓照顧更有方向、更有溫度! ⭐衍生閱讀 【長照3.0懶人包】牙驛通陪你看懂新政策|補助項目、申請方式、與長照2.0差在哪 以人為本:從「做復健」到「回到生活功


牙醫到宅為什麼重要?李宜芳護理師近2000人次的深刻觀察
護理師李宜芳的專業背景 李宜芳護理師畢業於輔仁大學護理系,起初參與國健署的糖尿病照護計畫,負責團隊數據盤點與慢性病管理。之後,她在科技業擔任職業健康護理師,專責企業員工的健康促進與職場安全管理,涵蓋母性保護、肌肉骨骼傷害預防及過勞防治等項目。 雖然職護的舞台多在辦公室或校園醫務室,但她的心始終牽掛著「如何讓護理專業真正走進人們的日常」。幾年的歷練與沉澱後,她選擇加入牙驛通,投入居家牙醫的行列。短短兩年多,她已經完成超過近2千次的到宅服務,涵蓋臥床長者、行動不便患者、失智或認知退化的個案,以及合併慢性病的多重情境,這些數字不只是紀錄,更是專業的證明。 線上收聽訪談: 為什麼需要居家牙醫? 高齡化社會的需求 隨著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許多長者因行動不便、臥床、失智或慢性病而難以前往牙科診所。居家牙醫(牙醫到府)讓專業醫療走進家庭,減輕了就診障礙。 在家更願意配合 李宜芳觀察到,許多長輩在醫院會因「白袍恐懼」而抗拒,但在熟悉的家裡卻能放鬆,配合度明顯提升。這讓治療過程更順利,也減少不必要的焦慮。 「穩定」是最大的價值 改善口腔清潔,會讓吞嚥更順、氣色更好


牙醫到府幕後的一天:個案管理員莊易達的真實現場與居家醫療日常
在「牙醫到府」這項服務背後,有一群看不見的橋樑——他們不是醫師,也不是護理師,卻是讓醫療能順利抵達家門口的關鍵角色。 今天特別邀請到牙驛通的個案管理員莊易達抽空接受訪談,瞭解他究竟是如何讓居家牙醫「穩穩地進行」。 線上收聽: 個案管理員的一天:搭建隱形的橋樑 對莊易達來說,一天的開始不是在診所,而是在線上:「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打開官方 LINE,確認有哪些病患或家屬的訊息需要回覆。」前端溝通是這份工作的第一步:回覆諮詢、協助準備文件、檢查資格申請是否齊全,有時還要請家屬拍攝口腔照片、紀錄發生時間,好讓醫師能快速判斷情況。 從螢幕到車道 易達同時也是團隊的駕駛與協調者。 「我們會開車載醫師、護理師和整套器械到病患家中。一路上也要確認治療環境、了解家屬的照顧安排、記錄病史與生活狀況。」他細數:「我會標註停車點、家中動線、甚至有沒有養狗。因為這些細節會影響醫師進場速度和安全,也方便下次追蹤。」 精準排程的幕後算術 由於牙驛通服務範圍橫跨台北、新北與桃園,每一次出診都是一場「距離 × 急迫 × 醫師負荷」的排列組合。團隊會根據個案病情與位置設計出最佳路


居家護理與安寧照顧的起點:蔡芸婕護理師談「安寧不是放棄,而是準備」
「居家護理不只是醫療專業,而是一種『回家的技術』。」 春暖居家護理所所長蔡芸婕護理師,外表溫柔、語調平穩,卻帶著一種不容忽視的堅定。從護理學校畢業後,她在醫院與護理之家累積了二十多年臨床經驗,曾在呼吸照護病房服務,也曾長期陪伴末期病人度過最後的歲月。那段時間,她見過太多「出院後又回院」的長者,見過家屬一邊照顧、一邊害怕自己做錯事;也見過病人在醫院裡孤單地斷氣,沒有機會再回家。 2015 年,她決定離開醫院體系,創立 春暖居家護理所 。「春暖」這個名字,來自她心中的願景──讓醫療回到家庭,也讓照顧重新長出溫度。她堅信,醫療不是只有在醫院才算數。在家裡、在日常生活中,一樣可以做出好的照顧。她帶領的團隊結合護理師、醫師與復健師,深入社區與家庭,服務對象從行動不便、臥床長輩,到安寧照護與預立醫療(ACP)諮商。她堅持「專業要落地」,不只在於技術,更在於讓病人與家屬「聽得懂、做得到、感受得到」。 線上收聽訪談: 為什麼要把醫療帶回家?居家護理的核心價值 在蔡芸婕所長看來,居家護理最重要的意義,就是 讓病人與家屬重新獲得掌握感 。很多人不是不願意照顧,而是不


用生命影響生命:林英辰醫師受牙科前輩影響,從診間出發走進居家醫療
林英辰醫師的工作日常,很少只停在診療椅與無影燈之下。高雄醫學大學畢業後,他曾在成大醫院見習,第一次近距離看見「走進病人家裡」的牙科醫療。帶領他的前輩不是在簡報上談理想,而是把全部的專業與時間投注在最不方便被看見的角落——工廠宿舍深處的房間、光線昏黃的舊公寓、需要繞過走廊雜物...
bottom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