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居家護理與安寧照顧的起點:蔡芸婕護理師談「安寧不是放棄,而是準備」

已更新:2天前



ree

「居家護理不只是醫療專業,而是一種『回家的技術』。」


春暖居家護理所所長蔡芸婕護理師,外表溫柔、語調平穩,卻帶著一種不容忽視的堅定。從護理學校畢業後,她在醫院與護理之家累積了二十多年臨床經驗,曾在呼吸照護病房服務,也曾長期陪伴末期病人度過最後的歲月。那段時間,她見過太多「出院後又回院」的長者,見過家屬一邊照顧、一邊害怕自己做錯事;也見過病人在醫院裡孤單地斷氣,沒有機會再回家。


2015 年,她決定離開醫院體系,創立春暖居家護理所。「春暖」這個名字,來自她心中的願景──讓醫療回到家庭,也讓照顧重新長出溫度。她堅信,醫療不是只有在醫院才算數。在家裡、在日常生活中,一樣可以做出好的照顧。她帶領的團隊結合護理師、醫師與復健師,深入社區與家庭,服務對象從行動不便、臥床長輩,到安寧照護與預立醫療(ACP)諮商。她堅持「專業要落地」,不只在於技術,更在於讓病人與家屬「聽得懂、做得到、感受得到」。


線上收聽訪談:



為什麼要把醫療帶回家?居家護理的核心價值


在蔡芸婕所長看來,居家護理最重要的意義,就是讓病人與家屬重新獲得掌握感。很多人不是不願意照顧,而是不知道怎麼開始。因為醫院裡有團隊,家裡卻只剩一個家屬,環境不合適、輔具不足、衛教聽不懂,這些都讓照顧變得艱難。


居家護理師的工作,正是縮短距離,讓醫療「落地」。


她回憶一位中風奶奶的故事。剛出院時,奶奶拒絕所有陌生人,家屬無助又焦慮。第一次到訪時,蔡芸婕什麼都沒做,只坐在床邊聊聊天。等奶奶願意笑、願意伸手,她才開始口腔清潔與姿勢調整。 「醫療有時候要先被信任,才能開始。」她說。


居家護理看似只是換藥、抽痰、翻身等日常工作,實際上是一場生活再教育:教會家屬如何洗手、怎麼觀察皮膚顏色、如何支撐骨突點,這些看似小事,卻是延續生命品質的根本。 



何時該啟動安寧照顧與預立醫療(ACP/DNR)?


許多家屬聽到「安寧照顧」就退縮,以為那代表放棄。蔡芸婕溫柔地糾正,其實安寧不是放棄,而是準備。


她指出,啟動安寧或預立醫療(ACP/DNR)的時機,不應等到「醫師宣判末期」,而是要從生活變化中察覺:當進食量下降、活動力退步、感染反覆、臥床合併壓瘡、體重明顯減輕,或照顧者已經出現身心崩潰的徵兆,就該開始討論。


「如果每天都像在搶救,那其實沒有人真正好好活著。」所以應該及早與醫師、護理師討論預立醫療(ACP),讓病人能清楚表達:當生命走到盡頭時,我希望怎麼被照顧。


「當病人說『不要插管』,那不是放棄,而是選擇平靜。」她說。 她看過太多家屬在臨終時慌亂簽文件,帶著遺憾與罪惡感。「如果能提前談清楚,那一刻就不會這麼痛苦。」



安寧照顧的「四道」:90歲長者在家善終


蔡芸婕所長也分享關於一位九十多歲老先生的案例。他個性節儉、一生獨立,不願意麻煩別人,住院那天,因肺炎體力驟降,醫師問要不要插管,他只是輕輕搖頭。


家屬徬徨無助,詢問如果不插管,應該怎麼辦?她回答:「那就讓他回家吧,我們一起幫他準備好。」


回家後,蔡芸婕協助搬動床位、調整靠窗的角度,讓陽光能灑進房裡。她教女兒怎麼翻身、怎麼擦拭口腔,也在 LINE 群組中隨時回覆問題。第三天起,老先生的意識逐漸模糊。蔡芸婕告訴家屬,現在是時候跟他說你們想說的話。 她提到安寧照顧的核心有「四道」:道謝、道歉、道愛、道別。


那天夜裡,女兒握著父親的手,輕聲說對父親說出想說的話。十天後,老先生在家人環抱中安靜離世,呼吸平穩,神情安詳。


 「那是一個圓滿的結束,」蔡芸婕說,「他走得很自在,家人也走出遺憾。」


她相信,這四道不是宗教儀式,而是人與人最後一次誠實相愛的機會。當你能說出那四句話,愛就有出口。離別,也就不再只是痛。



讓醫療回到家的意義


家,不只是最後的地方,而是最重要的地方。


對蔡芸婕所長來說,醫療的終點從來不是「搶救成功」,而是讓病人安穩地被愛著。當醫療能回到家,人就能帶著尊嚴地活、帶著平靜地離開。


在春暖居家護理所的每一次探訪裡,這句話都被一次又一次地實踐著。從醫院到家庭、從器械到陪伴、從焦慮到安穩,她用專業的手、溫柔的語言,讓醫療重新變得有人味。


那或許就是居家護理最美的樣子:讓病人不再害怕回家,讓家屬不再害怕面對愛的最後一課。



照顧者必學行動清單


  1. 手部衛生:進出房間、處置前後皆落實洗手或酒精乾洗。

  2. 口腔清潔:每日清潔牙齒/黏膜/舌苔,加強保濕,降低吸入性肺炎風險。

  3. 翻身與枕位:固定時距(例:2 小時)翻身,留意支撐肩胛、骨盆、膝踝等骨突點。

  4. 皮膚照護:保持乾爽清潔,監測紅斑與破皮,必要時請專業傷口護理。

  5. 環境 5S:5S是整理(Seiri)、整頓(Seiton)、清掃(Seiso)、清潔(Seikeetsu)和素養(Shitsuke)這5 個詞的縮寫,照護環境要讓動線清楚、器材定位、常用物品伸手可及;照顧才順手。

  6. 及早求助:撥打 1966 長照專線、聯繫在地長照中心與居家護理所,建立與醫護團隊的即時溝通。



在地資源與申請路徑


  • 1966 長照專線:設備補助、喘息服務、交通接送、多專業到宅。

  • 在宅醫療地圖:可查詢你所在地區的居家醫療/護理團隊。

  • 預立醫療門診(ACP):各大醫院皆可預約。

  • 家庭照顧者課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護理學會、在地衛生局皆有免費或補助課程。

  • 專業傷口護理:尋求具傷口照護經驗的居家護理師,並同時評估營養與動線。



常見問題(FAQ)


Q1:居家護理與「家中請看護」有什麼不同? A:居家護理由具執照護理師執行,專注醫療相關照護(傷口、管路、感染監測、衛教與評估),並可與醫師直接進行專業對談;看護/照服員偏向日常生活照顧與陪伴,兩者可互補。

Q2:什麼時候該談安寧或預立醫療(ACP/DNR)? A:出現進食量顯著下降、活動度快速退步、感染反覆、長期臥床合併壓瘡,或照顧倫理難題(拒塞鼻胃管、拒約束)時,就該及早啟動討論。

Q3:在宅照護健保有給付嗎? A:多數基本居家護理與醫療行為有健保/長照給付,但需依個案條件評估。

Q4:沒有電動床或氣墊床可以做在宅照護嗎? A:可以,但建議評估合適輔具,因正確枕位與翻身能顯著降低壓瘡與疼痛,讓照顧更省力。

Q5:一定要裝鼻胃管嗎? A:否。鼻胃管是營養途徑之一,是否安置需綜合吞嚥功能、感染風險、病人意願與照顧倫理,由醫護與家屬共同決策。



 
 
 

1 則留言


芸婕 蔡
芸婕 蔡
11 分鐘前

謝謝小編詮釋得非常好~~感謝~~


按讚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