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用生命影響生命:林英辰醫師受牙科前輩影響,從診間出發走進居家醫療

ree

林英辰醫師的工作日常,很少只停在診療椅與無影燈之下。高雄醫學大學畢業後,他曾在成大醫院見習,第一次近距離看見「走進病人家裡」的牙科醫療。帶領他的前輩不是在簡報上談理想,而是把全部的專業與時間投注在最不方便被看見的角落——工廠宿舍深處的房間、光線昏黃的舊公寓、需要繞過走廊雜物才能靠近床邊的臥室。那種醫療,是把「我能做什麼」換成「在他的生活裡,什麼才真正可行」。

回到新莊行醫後,林英辰沒有把這段經驗收起來。他白天在診所看診,空檔走入社區做到宅評估與照護;同時在牙醫師公會擔任雜誌編輯,策劃從專業技術到健康生活的多元專題,讓「口腔照護不是小題」這件事被更多人看見。與他談話,很容易感受到一種樸實卻堅定的氣質——看牙不只是看牙齒,而是看一個人,以及那個人身後的生活現場:用藥的副作用、吞嚥功能的變化、三餐質地與頻率、慢性病管理的節奏,還有家屬的時間與力氣能放在哪裡。也因為這樣的視角,他對「全人照護」並不把它當作口號;對他而言,那只是醫療應有的樣子。



居家牙醫在做什麼:把可行的醫療,放回病人的日常

第一次跟著林醫師進入病人的家,你會發現「居家牙醫」最難的事,往往不是醫術本身,而是把醫療落地:先從門口的鞋櫃與走道的寬度判斷能否推進治療車,確認臥床的高度能否支撐頭頸位的調整,試過幾盞燈才找到剛好能看清牙齦邊界的角度。當光線、姿勢與視野終於到位,他會俯身與長者對話,簡單報告今天要做什麼,再把工具放緩、語速放慢——因為在家,醫療的節奏必須跟著生活的節奏走。

真正的診察從不只是「張口」。林醫師會同時檢視牙結石累積、黏膜狀況、是否有殘根或高活動度牙齒,若配戴假牙也要評估壓點與穩定度。更進一步的,是生活層面的提問:最近吃得順不順?會不會嗆?鼻胃管或 PEG 的照護步驟是否影響口腔清潔?這些問題不是閒聊,它們直接指向後續的治療與照顧計畫。牙周發炎與全身健康互相牽動——糖尿病控制不好,牙周往往反覆;牙周炎長期不穩,也可能讓心血管風險上升。於是「看牙齒」自然延伸為「看人」:飲食型態、吞嚥功能、用藥與慢性病管理,還有照護資源能否承接日常清潔的要求,缺一不可。

當日能完成的治療,會以「現在、這裡、可行」為原則:先止痛與控制感染,進行口腔衛教與清潔示範;必要時安排短期追蹤,把大工程拆成幾個顆粒度較小、可被家庭真正執行的目標。如果遇到需要影像定位、無菌條件或大型設備的處置,或病人合併全身風險、必須跨科評估時,林醫師會明確建議轉醫院處理。在他的路線圖裡,居家與醫院不是二選一,而是互相銜接的醫療網絡:能在家做的留在家,該進醫院的就及時進去,不拖延也不逞強。

當期待遇上現實:給家屬最需要的

多數家屬在聯絡居家牙醫時,心裡都有一個願望清單:「能不能這次就把所有問題處理好?」林英辰理解這份焦急,也知道答案多半是否定的。不是因為醫療不願意努力,而是因為家庭現場的複雜度,遠超過診間——光線不足、協助者人手不夠、長者當天狀況不佳,任何一個環節都可能限制可施作的範圍。因此,他會把「一次 100 分」改寫為「每次都更好一點」:先解決最困擾、最影響吃飯與疼痛的問題,其餘分段處理;每次到宅,都留下家屬做得到的清單與下一步。

在這個過程裡,「動機」比「知識」重要。許多家屬在診所聽過刷牙要點,回到家卻難以執行——不是不懂,而是沒有被納入自己的生活節奏。林醫師的做法,是把教學搬到床邊:他會親手示範,用家裡現有的牙刷、牙間刷與清潔用品,請家屬立刻回示一遍,再微調角度與力道。「我不是要教你成為牙醫師,我是要讓你在十到十五分鐘內,把今天能做的做到位。」他說。當家屬真正掌握節奏,焦慮會下降,長者吃得好、睡得穩,整個家庭的重心也就慢慢回到過日子本身。

至於最常見的誤解:「鼻胃管進食就不需要刷牙」,他總是不厭其煩地澄清。即便不經口進食,口腔仍然會形成生物膜與細菌,長期忽略清潔,發炎、口臭與感染的風險只會累積。這裡依然是全人照護的關鍵:口腔乾淨了,吞嚥訓練與營養介入才能更進一步;控制慢性病,牙周炎才不會總是發作。醫療在家裡走得不快,但每一步都是往前。


當醫療成為一種陪伴

某次到宅服務前,家屬透過通訊軟體叮嚀:「可不可以帶繩子?媽媽會掙扎。」牙驛通團隊婉拒了,他更相信溝通能換來配合。實際到場,當團隊自我介紹「牙醫師與護理師來了」後,原先被預期會躁動的長者反而安靜下來,按照指示張口、停口;那不是威嚇,是一種在世代經驗裡被內化的信任。治療結束,家屬才明白,安撫與引導可以替代強制,尊嚴與安全其實可以同時被看見。

也有另一種場景:長者口內只剩兩顆鬆動的牙,家屬問能不能一次拔掉,省得擔心。林醫師沒有急於「清空戰場」,而是回到生活層面評估——這兩顆牙現在造成的疼痛與風險是什麼?拔除後咀嚼與吞嚥會不會更退步?假牙有沒有適應空間?如果風險暫時可控,他反而會把「何時介入」排進更長的觀察期,搭配衛教與清潔,讓身體和家庭都有時間調整。醫療不是只追求漂亮的 X 光片,而是守住一個人每天的舒服與可行。

當長者忍過久違的敏感,重新用舌尖感覺到乾淨的齒面,表情從緊繃轉為放鬆;家屬也終於鬆一口氣,因為那股揮之不去的味道消失了,餐桌上的對話變得更輕鬆。這些細小的好轉,不會出現在大數據裡,但它們確實在家裡發生——一次次把痛減下來,把能吃的範圍加回來,把照護的步驟變得更可複製。

當然,也有必須說出「這裡到家做不到」的時候。像是需要影像導引、無菌條件或大型設備的外科處置;或病人的全身狀況需要心內科、麻醉科等跨科協同評估。林英辰會把轉介寫得清清楚楚,告訴家屬為什麼現在要去醫院,以及回家後會接什麼棒。

對他而言,最好的居家醫療,從來不是逞強把所有事留在家裡,而是精準判斷什麼該在家做、什麼該在醫院做。當家與院之間形成順暢的雙向動線,醫療的照度,才能真正照進日常。



服務對象與常見情境


  • 長期臥床、失能、失智症長者

  • 行動不便、外出就醫風險高者

  • 鼻胃管或經皮內視鏡胃造口(PEG)進食者

  • 口腔疼痛、紅腫流血、無法自行清潔者

  • 照顧壓力大、缺乏正確口腔清潔技巧的家庭


重點觀念:即便以鼻胃管進食,口腔仍會累積生物膜與細菌,需要規律清潔與專業評估。



家屬常見期待與正確心態


  • 期待一次解決所有問題 → 居家醫療多採分段目標與循序改善。

  • 以為鼻胃管就不需刷牙 → 仍會堆積生物膜與細菌,務必規律清潔。

  • 擔心長者不配合 → 以安撫與引導為主,尊重長者,不採用暴力或束縛。

  • 不知道怎麼刷 → 請醫師現場示範並要求家屬回示一次,確保方法到位。



常見問答(FAQ)

Q1:鼻胃管進食還需要刷牙嗎? 需要。口腔仍會形成生物膜與細菌,長期不清潔會導致牙周發炎、黏膜感染與口臭,並影響整體健康。

Q2:到府一次可以全部做好嗎? 多半採分段改善。受限環境與長者狀況,會先處理「最困擾、最影響生活」的問題,其餘逐步完成。

Q3:長者若不張口怎麼辦?可以綁嗎? 不建議強制束縛。專業團隊以安撫、身分引導與合適姿勢協助提高配合度;安全與尊嚴優先。

Q4:什麼情況一定要轉醫院? 需外科手術、影像輔助或跨科評估等超出在宅能力者,會協助安排轉介。

Q5:家屬最該學會的是什麼? 正確的日常清潔手法與頻率,以及能被家中真實執行的簡化步驟;現場示範+回示最重要。


林英辰醫師


ree












學歷

高雄醫學大學牙醫學系


經歷

​新北市牙醫師公會雜誌副總編

美國密西根大學牙周治療暨人工植牙專科研修

中華民國植牙全國聯合醫學會專科醫師

台灣植牙骨整合醫學會專科醫師

APLI亞太雷射醫學會雷射醫師

EMLA歐洲雷射醫學雷射醫師

ALD美國雷射醫學會雷射醫師

台灣口腔矯正醫學會會員


美麗華生物能牙醫診所

新北市新莊區幸福路741號

02-22767068


 
 
 

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