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復健帶回家,居家復健怎麼開始?專訪晁禾醫療林昶霆執行長
- 牙驛通

- 1天前
- 讀畢需時 5 分鐘

晁禾醫療執行長林昶霆,是一位從臨床出發、跨界到創業的職能治療師。他投入醫療產業超過十年,從醫療器材代理、硬體研發製造到數位復健軟體開發,致力於打造一個能讓復健「更貼近生活」的環境。
林昶霆的核心理念是:讓長輩回到家中後,仍能持續、安全地訓練,並享受進步的成就感。在他的團隊晁禾醫療中,整合了臨床專業、科技應用與教育服務,從居家輔具評估、復健動線設計,到導入 VR、3D 偵測與遠距追蹤系統,全面串起醫院與居家的照護鏈。
他笑著說:「我希望讓復健成為一件愉快的事,不只是治療,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線上收聽訪談:
居家復健的三大核心:目標、情境、預算
對林昶霆而言,居家復健不是單純地「把醫院的運動帶回家」,而是一個需要整體規劃的系統。他將其拆解為三個核心:目標、情境、預算:
第一步是明確的目標設定。他舉例,對於中風或術後的長輩,治療師會根據恢復期別與功能需求,設定可衡量的階段目標,例如:一週能從助行器轉為單點拐、一個月內增加肩關節活動角度 30 度等。
第二步是情境化的環境設計。晁禾醫療團隊會根據家中的空間動線,分別設計床邊、客廳、走道、浴廁等區域的訓練場景: 床邊練翻身與坐起、客廳做平衡與上肢訓練、浴廁強化安全與防滑、走道則練步態與耐力。
最後是預算分級。林昶霆認為,復健設備不必然昂貴。從最基礎的彈力帶、握力球與鏡面標線開始,到進階的可攜式角度感測器、VR 系統或遠距監測平台,都能依照家庭預算與長者狀況,靈活組合出最佳解。
出院後最常見的兩大誤區與安全守則
「很多長輩出院回家後,最大的問題是——不敢動。」林昶霆指出,這是居家復健的第一個誤區。病人常以為術後或中風後若活動會導致惡化,反而因長期不動造成肌肉萎縮、關節僵硬。
第二個誤區則是「太急著動」。有些人想快速恢復,反而忽略動作姿勢與強度控制,導致二次傷害。
因此,林昶霆特別強調:居家復健最重要的是安全與持續性。
「復健應該像呼吸一樣自然,不是一時的衝刺,而是一種節奏長久的生活方式。」他建議,在家運動時可利用鏡子觀察姿勢,地上貼上標線協助定位;強度控制在主觀疲勞程度 5 到 6 分(微喘但能持續),並遵守「疼痛不超過 24 小時」的原則。若出現腫脹、暈眩或突發劇痛,就應暫停並諮詢專業人員。
入門器材清單與動線設計
引用真實案例:從助行器到「開車再上路」
林昶霆團隊最常見的入門器材包括:彈力帶、握力球、輕啞鈴、折疊腳踏車與平衡墊。這些器材價格平實、易於收納,卻能針對關節活動、肌力與耐力達到顯著效果。
他特別分享一個真實案例:一位從美國返台的中風患者,最初只能靠助行器移動。他最大的心願,是能再度開車。晁禾醫療為他設計了六個月的訓練計畫,從下肢穩定與步態訓練開始,逐步轉為單拐、最後達成獨立行走。
為了讓他重新掌握駕駛動作,團隊還特別設計了「油門與煞車模擬訓練」,強化腳踝控制與上肢協調。半年後,他真的重新坐上駕駛座,再次體會親手開車的感動。
「那一刻我們所有人都起雞皮疙瘩。」林昶霆說:「這就是復健的價值——幫助人重新回到自己的人生軌道上。」
數位化與 VR/3D 偵測:讓「想動」變成「會動、持續動」
隨著科技成熟,晁禾醫療也將復健導入數位化。透過 3D 動作偵測與 VR 沉浸式訓練,長者可以在遊戲互動中自然完成上肢活動、平衡訓練與認知挑戰。
「傳統的重複動作容易讓人失去耐心,但如果能在螢幕上看到自己的動作、比賽得分、被即時回饋鼓勵,就會願意每天練。」林昶霆解釋。
3D 偵測系統可即時捕捉關節角度與次數,並提供正確度評分;VR 系統則結合遊戲化場景,讓長輩在「打電動」中達成復健目標。這不僅提高了訓練品質,也讓家屬與治療師能遠端追蹤進度,形成更完整的居家復健數據管理模式。
照顧者也需要被照顧:同理、分工與自我調節
「很多家屬比病人還焦慮。」談起照顧者,林昶霆語氣變得格外柔和。他觀察到,照顧者常為了幫病人訓練、備餐、處理生活瑣事而忽略自己的壓力與疲勞。
晁禾醫療在教育家屬時,除了示範復健技巧,也會教他們如何「照顧自己」。透過深呼吸、香氛放鬆、短時間散步或簡易伸展,讓照顧者重新調整情緒:「如果照顧者崩潰,整個家庭就會一起陷下去。」
他也強調,專業團隊的陪伴與傾聽同樣重要:「有時候他們並不需要答案,只需要有人願意聽。那一刻的理解,比任何指導都更有力量。」
創業者視角:在醫療產業建立第二、第三成長曲線
從臨床治療師到領導七個事業體的執行長,林昶霆深知創業的艱難。他回憶:「醫療產業門檻高、成本重、法規嚴,從器材驗證到供應鏈管理,每一步都要小心。」
晁禾醫療的策略,是以臨床痛點為出發點,科技整合為槓桿。先理解現場最真實的需求,再以科技解決問題,而非為技術找舞台。 這樣的思維,讓公司得以持續開創「第二、第三成長曲線」——從硬體研發延伸到軟體應用、從本地市場跨向國際合作,並以「數位復健系統」作為核心競爭力。
「我們做的每一件事,都必須能讓病人變好、讓照顧者輕鬆、讓專業人員更有效率。」他認為,這就是醫療創業的價值。
馬上開始:把「復健即生活」落地的 7 天行動
與治療師共同設定 1 個「可量化功能目標」
在家中畫出動線圖:動線與環境設計是復健成效關鍵,留意燈光、門檻、椅高和床高等等
準備入門器材,同時可準備鏡面和標線,是自我監測的重要工具
規劃每日短時多次、避免過度疲勞
記錄疼痛/疲勞/腫脹變化,若超過24h小時未緩解,需要降量或立刻回診
每週一次與治療師回顧與微調
若現況可行,可導入3D 偵測及VR,提升品質與動機
常見問題
Q1:出院後多久可以開始居家復健? A:多數個案可於出院後一週內開始,視醫師與治療師評估調整,越早啟動越能維持功能。
Q2:沒有器材也能復健嗎? A:可以。彈力帶、鏡面、地面標線就能進行肌力與平衡訓練,器材是輔助,不是必要條件。
Q3:居家復健會不會太危險? A:遵守安全原則(鏡前觀察、標線定位、強度控制在微喘程度),並留意疼痛超過 24 小時即應休息或回報治療師。
Q4:長輩不願意練怎麼辦? A:可導入 VR 或遊戲化訓練,提高互動與趣味性,讓長輩「想動」變成「會動」。
晁禾醫療科技
晁禾醫療團隊強調以人為本,發展健康、關懷相關科技。藉由復健科技、長照輔具器材及預防醫學等儀器的推展,期望科技整合及創新能落實在健康照護與疾病預防。依照中華民國藥事法規定不予網上銷售,若對產品有興趣,敬請電話或信箱聯繫諮詢,並參照您的專業醫事人員諮詢,謝謝您的支持。 官方網站:https://www.habitz-medtech.com/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