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醫到宅為什麼重要?李宜芳護理師近2000人次的深刻觀察
- 牙驛通

- 10月13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已更新:2天前

護理師李宜芳的專業背景
李宜芳護理師畢業於輔仁大學護理系,起初參與國健署的糖尿病照護計畫,負責團隊數據盤點與慢性病管理。之後,她在科技業擔任職業健康護理師,專責企業員工的健康促進與職場安全管理,涵蓋母性保護、肌肉骨骼傷害預防及過勞防治等項目。
雖然職護的舞台多在辦公室或校園醫務室,但她的心始終牽掛著「如何讓護理專業真正走進人們的日常」。幾年的歷練與沉澱後,她選擇加入牙驛通,投入居家牙醫的行列。短短兩年多,她已經完成超過近2千次的到宅服務,涵蓋臥床長者、行動不便患者、失智或認知退化的個案,以及合併慢性病的多重情境,這些數字不只是紀錄,更是專業的證明。
線上收聽訪談:
為什麼需要居家牙醫?
高齡化社會的需求
隨著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許多長者因行動不便、臥床、失智或慢性病而難以前往牙科診所。居家牙醫(牙醫到府)讓專業醫療走進家庭,減輕了就診障礙。
在家更願意配合
李宜芳觀察到,許多長輩在醫院會因「白袍恐懼」而抗拒,但在熟悉的家裡卻能放鬆,配合度明顯提升。這讓治療過程更順利,也減少不必要的焦慮。
「穩定」是最大的價值
改善口腔清潔,會讓吞嚥更順、氣色更好,這些小小的改變會給家庭帶來巨大的安心感。居家牙醫不追求戲劇性的妙手回春,而是確保狀態「能維持、能延續、能安心」。
牙驛通三人小隊如何分工?
居家牙醫並不是單打獨鬥,而是以「牙醫師+護理師+個案管理人員」的三人小隊合作完成。牙醫師負責診斷與治療,從洗牙、拔牙到評估口腔健康風險,提供專業的醫療決策。護理師則是團隊的安全守門員,掌握藥物風險盤點,確保抗凝血、骨鬆等高風險用藥的病人能獲得安全的處置;同時,她也會在現場進行病況評估、術前後的衛教,甚至示範如何清潔假牙與口腔,幫助家屬掌握照護技巧。而個案管理人員則是這個團隊的橋樑,負責聯繫安排、協調溝通,將專業語言翻譯成家屬能理解的日常用語,並追蹤個案狀況,必要時轉介到長照或其他專業資源。
這樣的團隊組合,讓居家牙醫在陌生的家庭場域中仍能彼此補位,兼顧效率與安全。
真實案例:半個月未取下的活動假牙
有一次,團隊前往陽明山國家公園附近的長者家中。家屬表示奶奶已經半個月不肯取下假牙,怎麼勸都沒有用。當牙醫師與護理師進入後,奶奶在醫師的引導下,終於願意張口,假牙順利取下並清潔乾淨。
牙醫到府的協助
技巧減輕不適:專業操作讓處置「不痛不怕」,提升配合度。
專業建立信任:長輩對專業人員有高度尊重,看到團隊進家門自然更願意接受。
穩定才是成功:後續回訪持續保持同樣流程,確保狀況不惡化,這就是最大的成功。
與醫院相比:差異在哪?
醫院:節奏快、突發狀況多,強調治療流程與立即應變。
居家:設備簡化、環境多變,更注重溝通與可行性。
風險管理:核心原則是「能否在家安全完成」,若超過門檻則需轉診。
給照顧者的提醒:先照顧好自己
照顧者常常什麼都自己扛,長期下來會身心俱疲。李宜芳提醒:
善用喘息服務,適時休息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把自己的健康顧好,比任何資源都更能穩住家庭。
注意小細節:保持家中通風、照明,出診時開冷氣,這些都能讓處置更順利。
想加入的護理師需要什麼特質?
這份工作需要的不只是專業,還包括:
助人熱忱與團隊合作心態;
熟悉常見用藥與術前術後護理;
能將複雜醫囑轉化為家屬能做到的日常步驟;
願意從「一次小小進步」中獲得成就感。
常見問題 FAQ
Q1:居家牙醫可以做哪些處置?
A:基礎檢查、口腔清潔、簡易處置與衛教為主,若評估有較高風險(如大量拔牙、需要影像輔助的複雜處置),會由醫師評估後建議轉診。
Q2:長輩在用抗凝血或骨鬆用藥可以洗牙或拔牙嗎?
A:需由專業團隊先進行藥物盤點與醫囑核對,評估出血與癒合風險,必要時調整時程或轉診,請勿自行停藥。
Q3:家裡需要準備什麼?
A:乾淨明亮的處置空間、可清潔水源、良好照明與通風,出診時請開冷氣,並備妥既往病史、藥袋與健保卡。
Q4:多久回訪一次比較好?
A:依病況而定,常見為每 2–3 個月一次做清潔與追蹤,維持「穩定」是目標。
Q5:照顧者壓力很大怎麼辦?
A:先照顧好自己,善用喘息服務與家人分工。需要時可轉介護理、復健、營養、心理等跨專業資源。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