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牙醫到府幕後的一天:個案管理員莊易達的真實現場與居家醫療日常

已更新:2天前

ree

在「牙醫到府」這項服務背後,有一群看不見的橋樑——他們不是醫師,也不是護理師,卻是讓醫療能順利抵達家門口的關鍵角色。


今天特別邀請到牙驛通的個案管理員莊易達抽空接受訪談,瞭解他究竟是如何讓居家牙醫「穩穩地進行」。 線上收聽:



個案管理員的一天:搭建隱形的橋樑


對莊易達來說,一天的開始不是在診所,而是在線上:「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打開官方 LINE,確認有哪些病患或家屬的訊息需要回覆。」前端溝通是這份工作的第一步:回覆諮詢、協助準備文件、檢查資格申請是否齊全,有時還要請家屬拍攝口腔照片、紀錄發生時間,好讓醫師能快速判斷情況。


從螢幕到車道

易達同時也是團隊的駕駛與協調者。 「我們會開車載醫師、護理師和整套器械到病患家中。一路上也要確認治療環境、了解家屬的照顧安排、記錄病史與生活狀況。」他細數:「我會標註停車點、家中動線、甚至有沒有養狗。因為這些細節會影響醫師進場速度和安全,也方便下次追蹤。」


精準排程的幕後算術

由於牙驛通服務範圍橫跨台北、新北與桃園,每一次出診都是一場「距離 × 急迫 × 醫師負荷」的排列組合。團隊會根據個案病情與位置設計出最佳路線,讓醫師一天能看更多病人,同時不至於太累。


而在這個過程中,個案管理員扮演的,是醫療端與家屬之間的翻譯機,要把醫護的專業語言,轉成家屬聽得懂的話;也把家屬的擔心、疼痛與困惑,轉成醫師看得懂的資料。

在莊易達眼中,個案管理員的角色並非單純的行政支援,而是整個居家醫療體系的「潤滑劑」。


每一通電話、每一趟出診,都在調節醫療現場與家庭現實之間的縫隙。而也正因為這樣的前線經驗,他比誰都清楚:醫療之外,還有更漫長的「照顧」正在發生。



真實案例:當吃得下,生活又有了盼頭


醫療本質其實在人與人的互動,每天出診時收獲到個案和家屬的回饋,最為有力量。


案例一:從焦慮到笑著開玩笑

第一次拜訪時,爺爺身體虛弱、心情低落,家屬也受牽連,整個氛圍壓抑。 「兩個月後再去,整個氣氛完全不同。」易達回憶, 那天治療結束時,爺爺逗著奶奶說:「妳要不要也洗一下牙?」 


這就是他口中最喜歡的畫面,笑聲讓整個客廳都亮了起來,形成一個正向循環。


案例二:鼻胃管拔除後吃下去的「第一口」

另一位奶奶長期鼻胃管進食,身體虛弱、情緒低落。隨著牙結石清除後、陸續完成一次次的治療,她終於能再度用嘴巴吃飯。奶奶說跟我說想吃水餃、披薩,團隊都笑了。因為那不只是吃,而是重新體會『活著的感覺』 


對許多臥床者來說,能「吃得下」就代表生命重新開始。


在這些案例背後,易達看到的不只是單純的醫療,而是每一個家庭在學習如何「被幫助」的過程。照顧別人不該是一場孤軍奮戰,因為真正穩定的照護,來自願意求助、也願意信任的勇氣。



照顧者最常卡關的三件事


長照,不只是醫療問題,更是一場整個家庭的耐力考驗。許多家屬在照顧過程中,最容易陷入三種困境:責任太重、資訊太少,以及行動太晚


第一個常見狀況是「全部自己扛」。很多家屬太有責任感,覺得什麼都要親力親為。這種用盡全力的愛固然動人,卻往往讓照顧者在漫長的日子裡先被耗盡。


其實,長照的核心並不是「一個人撐下去」,而是「讓專業分工形成支撐網」。牙醫、護理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甚至中醫到宅服務,都是可以借力的資源。當家屬把繁重的技術性工作交給專業團隊,自己就能保留體力與時間,專注在更重要的「陪伴與決策」上。


第二個難題是「資訊落差」。許多家庭在申請長照服務前,並不了解政府早已提供完善的支援系統。


只要撥打 1966 長照專線,就能查詢包含電動床、呼吸器等設備補助交通接送服務喘息服務多專業到宅照護等多項資源。這通電話,往往是減輕照顧壓力的第一步。


最後一個困境則是「臨時才跑流程」。在受訪時坦言,許多家庭在面臨緊急狀況時才想起要找醫療支援,但這時往往來不及,因為長照、身障或居家整合醫療的申請,都需要審核與文件作業,很容易錯過黃金時機。


莊易達建議,只要家中有長輩行動不便,或出現長期照護需求的跡象,就應該提前取得資格、資料備齊。當突發狀況發生時,系統已經準備就緒,醫療團隊便能在一週內迅速安排出診,避免延誤治療。



為什麼「先申請」這麼重要?


許多人以為牙醫到府只有急需者才能辦,但其實申請只是資格認定,不會產生任何費用。莊易達提醒,審核牽涉主管機關與醫療端,不是著急、當下需要就能馬上通過。因此,只要具備或可能具備資格,牙驛通團隊建議就該先備而後用。當突發狀況發生時,就能立即啟動醫療支援,減少延誤風險。



讓醫療抵達每一個家


莊易達說,他最有成就感的時刻,不是聽到「謝謝」,而是看到家屬放鬆的那一刻, 「因為那代表,我們真的幫上忙了。」


在這個快速老化的社會中,「牙醫到府」讓醫療跨出診所,走進家門。它不是奢侈,而是讓每一個笑容,都能被好好守護的基礎。



到宅流程怎麼走:聯繫→備齊→出診→追蹤


  1. 官方 LINE/電話聯繫:說明狀況、拍照初步評估(疼痛位置、發生多久、是否出血/腫脹)。

  2. 文件/身分確認:團隊將會協助上傳證件與表單;個管端檢核無誤後,交由護理師向主管機關申請資格。

  3. 排程與出診:依急迫度、地理動線與器械需求安排,團隊會有醫師、護理師、個案管理員攜帶需要器械抵達現場。

  4. 治療與衛教:牙齒治療服務及向看護者說明居家牙齒衛教。

  5. 資料整理與追蹤:建立個案表、標註下次注意事項(如抗凝血藥物、傳染風險、進食適應),並規劃回訪。


⭐ 出診頻率(牙驛通經驗值):每週 3–4 次出診/每次約服務 4 位



常見問題 FAQ


Q1:如果目前口腔狀況還可以,也要申請嗎? 要。申請只是資格認定,不一定要立即使用,也不會產生額外費用;但緊急時可直接啟動。

Q2:拔牙會需要停藥嗎? 視個案與藥物而定(如抗凝血),由醫師評估並事前溝通;個管會在紀錄上做明確提醒

Q3:到宅需要準備什麼? 清出治療空間、備妥基本文件與病症照片(若為臨時狀況)、家屬在場溝通用藥與病史。

Q4:如何申請牙醫到府?位於雙北和桃園市的民眾若有到府需求,可以直接加牙驛通 LINE 官方帳號填寫申請表;若位於其他地區可向在地牙醫公會申請。


 
 
 

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