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嚥困難怎麼吃?長者、術後與吞嚥困難者必備的軟質與流質食物飲食建議與營養照護
- 牙驛通
- 6月18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已更新:6月23日
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
當家中長輩或病患出現吞嚥困難時,飲食該怎麼調整才安心又營養?本篇整理軟質與流質食物的選擇與製作指南,幫助家庭照顧者依據不同需求準備合適餐點,提升進食安全與生活品質,讓每一餐都成為日常的期待。
內容快速索引

牙驛通相信,「能好好吃飯」不只是人的基本需求,更是生活的樂趣來源。對長期待在家、不方便出門的長輩或病人來說,能吃上一口喜歡、吃得下的食物,就是每天難得的期待與動力。
然而,許多居家病患除了口腔問題,常常伴隨吞嚥困難,原本吃得習慣的餐點也得改成軟質或流質的食物。這時候,若能正確選擇與準備合適的食材,不只補足營養、避免嗆咳,也能提升生活品質與安全感。
在牙驛通的到府看診經驗中,我們除了關心病人的口腔健康狀況,也會詢問最近吃得怎麼樣。有些家屬非常用心,會記錄每天做了什麼餐點、家人的食慾反應,有時候還會拍照記錄下來與我們討論。不過也有些家屬,因為病人的進食狀況最近才變化,還在摸索怎麼調整飲食內容。這時,我們會建議若有使用長照資源,可以請營養師或語言治療師到府評估,協助設計更安心、適合的飲食安排。
為了讓照顧者在準備餐點時更有方向,牙驛通特別整理了軟質食物與流質食物的實用資訊,從挑選食材到營養補充建議,提供一份簡單好用的參考指南。希望這份內容,能幫助您讓親人吃得開心、吃得安心,每一餐都多一點期待。
一、軟質食物與流質食物是什麼?有什麼不同?
當長輩或病人需要調整飲食時,常會聽到「軟質食物」與「流質食物」。
這兩類飲食都屬於「改質飲食」的一種,較常應用於吞嚥障礙、牙齒缺失、手術後康復、嬰幼兒與長者照護等情境,以下整理兩者的差異,幫助您快速了解適合的飲食選擇與照顧方式。
類別 | 定義 | 質地 | 吃法 | 常見例子 |
軟質食物 | 指質地柔軟、容易咀嚼或壓碎的食物 | 顆粒狀、可咀嚼 | 用湯匙或叉子進食 | 馬鈴薯泥、蒸蛋、煮爛的蔬菜、熟透香蕉 |
流質食物 | 指無需咀嚼、可直接吞嚥的食物 | 均質液態或半液態流動狀 | 用吸管或湯匙進食 | 稀飯、果泥、濃湯、牛奶、營養品 |
三、食材怎麼搭配才有營養又好吞呢? (含營養建議)
當身體狀況改變,飲食方式也需要調整。以下整理常見的飲食型態,幫助照顧者依據不同需求,選擇更安心又適合的軟質或流質食物。
食物類別 | 軟質選擇 | 流質選擇 | 重點營養 |
主食類 | 煮爛的白飯、馬鈴薯泥、南瓜泥、地瓜泥 | 粥、地瓜濃湯 | 碳水化合物與熱量來源 |
蛋白質 | 蒸蛋、嫩豆腐、燉爛雞肉、魚肉 | 豆漿、蛋花湯、濃稠營養品 | 組織修復、提高免疫力 |
蔬菜類 | 切細煮爛的胡蘿蔔、菠菜、花椰菜 | 菜泥、蔬菜濃湯 | 維生素與礦物質 |
水果類 | 熟香蕉、蘋果泥、芒果泥 | 果汁(過濾)、果泥 | 維生素C與膳食纖維來源 |
乳製品 | 優格(無顆粒)、乳酪丁 | 牛奶、奶昔、乳酪飲品 | 鈣質與維生素D來源 |
油脂類 | 奶油、橄欖油拌入泥狀主食中 | 少量油脂混入濃湯中 | 提供熱量與促進脂溶性維生素吸收 |
四、在家也能烹調的軟質與流質食物
1. 烹調建議與技巧
加水蒸煮或悶煮:避免煎炸與烤製,使用蒸、煮、燉為主。
切細碎、打泥:使用果汁機或攪拌棒打成泥狀或濃湯狀。
避免硬塊與纖維:尤其是流質食物中應完全去除纖維與顆粒。
適量增稠或稀釋:避免水狀流質導致嗆咳,可使用天然增稠劑如洋菜粉、太白粉。
溫度適中:太熱易刺激口腔,太冷則降低食慾。
2. 如何確保長輩吃得安全又安心?
觀察吞嚥能力:特別是流質食物,注意是否會咳嗽、聲音變沙啞、吃完疲憊。
避免嗆咳:選用醫療建議的濃稠度,例如「蜂蜜狀」、「布丁狀」等分類。
多樣化搭配:維持飲食興趣,避免只吃單一泥狀食物。
避免刺激性調味:如辣椒、濃鹽、醋等,太辣、太鹹、太酸都會刺激口腔或傷口造成不適。
五、依濃稠度分類調整飲食(依照 IDDSI 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

濃稠程度 | 質地描述 | 適用對象 |
0 | 稀水狀(如水,流動性高) | 無吞嚥障礙者 |
1 | 極微稠(如強化營養飲品) | 輕微吞嚥問題 |
2 | 低度稠(如較濃的奶昔、果汁) | 中度吞嚥障礙 |
3 | 中度稠(如蜂蜜狀,須用湯匙) | 嚴重吞嚥困難 |
4 | 高度稠、糊狀(如布丁,幾乎不流動) | 嚴重吞嚥障礙或管灌前過渡階段 |
六、怎麼讓食物看起來更有食慾?營養師的創意秘訣
色彩搭配吸引視覺:使用不同顏色的蔬果泥,例如橘色南瓜泥+綠色菠菜泥+白色馬鈴薯泥,提升視覺食慾。
善用模具成形:將馬鈴薯泥、菜泥用模具壓製成特別形狀,像「小丸子」、「花朵」等。
變化搭配方式:將濃湯與主食結合,例如「濃湯燉飯」、「蔬菜濃湯地瓜泥」。
加點天然香料:如迷迭香、九層塔(適量即可),增加香氣但不刺激。
吃飯,是延續尊嚴與幸福的重要時刻
照顧家人真的不簡單,尤其當他們無法自己進食時,更需要照顧者的耐心與細心。調整食物質地不是妥協,而是讓他們吃得安全、活得有品質的關鍵一步。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你在照顧路上,找到更安心的飲食方式,也讓家人的每一餐都充滿溫暖與愛。
若你家中長輩有吞嚥問題,別忘了可善用長照資源,或詢問牙驛通的到府團隊,營養師、語言治療師、牙醫師共同守護進食安全!
※感謝:鍾佩珊營養師 協助編輯
※延伸閱讀:
Comments